archifan 评论文字 什么是德味?什么是大师?什么是毒? (转)

回复焦肉柔软:对哦,你境界更高,没有味道,只有空气感。已然超越五感了。
回复焦肉柔软:对哦,你境界更高,没有味道,只有空气感。已然超越五感了。
回复archifan:我点评焦肉啊,烤肉啊还行,摄影就算了,我只知道烤肉烤焦了之后的烟很有空气感。
回复焦肉柔软:师兄不在,你也可以来两句点评
回复archifan:是你在呼唤我兄弟吗?
回复呆博:赶紧呼唤大师出现。
有多少人是真正因为自己的摄影表达和拍摄需要而不得不用50mm取代55mm,或者用35mm取代40mm的?我很怀疑。
细微视角的差异更多的是心理暗示,而且很多镜头标称焦距和实际焦距是有差异的,好像大家也用得挺欢。
当然如果是从50跳到35,25什么的,又另当别论了。
回复梅若梅:其实还是很刻意。。太追求画面了。。
回复了一:惭愧,原来拍的很多片子太刻意了。。
未名定理:出现十个以上感叹号或连续出现五个以上感叹号的文章不需要看。
这文章原作者的绘画角度的内容挺有趣,不过讨论思路比较乱。
好好学习
这组片子 好强大的 表现力赞
真是喜欢这组 不刻意,随手拈来的意味
用zeiss leica就得raw直出,机内处理的jpeg还谈什么德味,油润,锐利。。。
回复botong:此话是真理!
回复黑桃:我也是索尼控~ 吼吼~
回复myerhu:哇!很有希望6000+。。。我等,我等等。。
回复呆博:貌似带票7999
QQ40090081
你好 不知道18-105VR镜头 您准备多少钱收 我新买的D90套机 想把套机头出掉 QQ40090081
回复野獾:那个知道了。。。。要知道所有的镜头。。。不管什么结果,简化图就是一个凸透镜(就是放大镜),放大镜能聚光。。。。后面是布。。。然后。。布就如同童年时的蚂蚁一般。。冒烟了。。。
世界上。。。现有镜头,再有画幅,(想想老照片为啥是圆的呢?有格挡的原因,也有。。恩),而焦外(姑且这样叫)是透镜本身的属性。与后面的玻璃纸,镜子,银版,硝基,醋酸,眼睛,66,69,135,135半幅,么哦有任何的关系。因为这个是透镜本身的属性。本身的。。本身的。。。。。本身的。。。。
Ken Rockwell这个网上著名摄影器材评论人的观点,就是引用了当时Max的看法。
时过多年,Max的之所以选择ELMAR 5cm,理由被淡忘了。
回复myerhu:嗯,我明白,刚刚的意思是说在不同画幅上想要取得相同的视角,需要不同焦距的镜头,这样会产生不同的景深,哪怕对焦点一样。
布帘那个,我见过一台M5的图片,布帘快门的正中心有一个小小的烧焦的痕迹,据说就是不小心对着太阳的结果,弄得我后来用M4的时候一直怕怕的,呵呵。
回复loserkid2008:焦距不影响透视,不管是纽摄还是读者文摘。。。从法宁格到如今的摄影教育。
这个就像经典力学定律一样的东西。。。
怎么 怎么就。。。那么难以被国人接受呢。
不过这个也没有办法。
就连北京电影学院里的白痴教师,以前也吧推拉与变焦混为一谈!认为变焦可以替代推拉。估计那个白痴是教文学性的。haha
回复myerhu:看来我没把透视的精神理解透
冼镜光的部落格。。。真的要严肃看下。没有科学的论证。
大家都认为笼统地铁块比木块降落的快。。
回复loserkid2008:大小比例改变了,没错,相似三角形嘛。。。但是这个和透视没有关系吧,可以参见透视箱。
回复myerhu:如果你的意思是透视是不变的,只是变形。只是换了一个概念。那么不变形的焦段也只是40--60mm,有可能是我错误的把透视和变形两个概念混淆了。
回复野獾:那个是布。。。不是硝基。。。怎么会报销呢。。。。
ps,焦外的话,其实。。。。看这里。。
http://blog.dcview.com/article.php?a=VWtQNwVlUWQHbw%3D%3D
散焦是一个光学现象,这个只和焦距和对焦点位置有关,和画幅没有关系,至多也是由于物体与拍摄位置的距离,而影响到了散焦。
冼镜光的例子,正好从反面证实了这点。
回复myerhu:不理解“不管你你用什么焦距的镜头,透视永远永远永远不会改变,这个事实,就连色影无忌这样的大众论坛里也被严肃地进行过测试证实。"这句。
我站在同一个位置上,使用广角 明显感觉拍摄物体的前面和后面的东西大小比例改变了。前面距离被拉长了。
求指导
画幅 既有焦距 视角 相当于小画幅的焦距
APS-C (SONY NEX) 35mm 43.8 53.8mm
23,4 x 15,6
半幅 38mm 42.3 50mm
小幅(全副) 50mm 46.8 50mm
小幅(放大可用) 50mm 43.6 54.7mm
中幅(66) 80mm 52.7 43.7mm
中幅(69) 105mm 52.1 44.3mm
理想成像(小幅) 43.333mm 53.1 43.333mm
回复myerhu:原来如此。。。多谢指点迷津。原来这么久以来我都一直对焦距和透视关系产生着错误的认识。这么说来,不同片幅上的等效焦距镜头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景深了。
另外看这几个帖子想到另一个问题,以前说莱卡那种布帘快门相机白天一定要盖着镜头盖,不然不小心对着太阳几秒钟就报销了,其实这种情况是不是只有在镜头对着无限远的时候才会发生的?还是说如果是小光圈,只要在超焦距范围内就会发生?
回复Astralark_Saunato:43是全幅的标准视角吧
还有两篇。
http://blog.dcview.com/article.php?a=AD1VNAFpBjM%3D
http://blog.dcview.com/article.php?a=DzIAYQZuBzU%3D
回复野獾:广角的问题,在于变形太大,同样的问题,长焦上就比较容易认同。具体看实例。。。对岸有篇不错的。虽然无忌上也有,相比起来简陋了。
http://blog.dcview.com/article.php?a=ADsHYVYwU2U%3D
回复myerhu:补充一下,说得不太清楚。假设拍一个人,他的面部占整个画面的1/10大小,远处是高楼大厦之类的。这时候用24mm拍,可能需要到半米~1米的位置,50mm可能要站在距离2米~3米的位置,但是对于背景中几百米开外的远处的高楼而言,实际上这一两米的误差可以忽略,但是这两个镜头拍出的效果中,24mm的会明显感到远处的高楼要小得多。
回复myerhu:myerhu兄,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没搞明白。。。如果说透视只和被摄体与相机的距离有关系,为什么在同一篇幅上,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大小比例不变的情况下(广角就站近点,标头就站远点),感觉广角的视觉效果还是夸张很多呢(假设前景不存在参照物,另外不考虑景深影响)
所谓的德味,我现在还是搞不懂... 我看片子只知道,暗部过渡得好,与CMOS和镜头都很有关系。膜味,对我来说它的功能就只有抗色散和抗眩光。剩下的什么色彩,什么油润,都是屁话,后期了,很多东西都变了。
回复梧桐雨:但是换句话说。。。。。aps上视角的减少,拉大了拍摄的距离。。间接地影响了透视。。不过50mm在ff上的透视,与35mm在apsc上的透视,为取得相同画面,而使用的拍摄距离相同,透视一样。
回复archifan:有启发
回复myerhu:这样一看,透视关系其实就是拍摄者跟被摄者之间距离决定的,跟镜头是没有关系的。那么所谓同一焦段,全副的透视更好的说法可以不攻自破了。
回复梧桐雨:不管你你用什么焦距的镜头,透视永远永远永远不会改变,这个事实,就连色影无忌这样的大众论坛里也被严肃地进行过测试证实。
透视至于摄影者的位置有关。一旦帖子吧焦距和透视联系在一起。唉,直接关闭,没有任何看下去的必要。
早期大光圈都是58mm,俄罗斯仿小b,海鸥仿俄罗斯。
在日本,尼康是第一个做出58/1.4的,不过是给旁轴用。MINOLTA做的是57mm/1.4
asahi是第一个告别58mm的。
所谓理想标头43mm对角线,这个理想概念啊。。。。虽然一开始就存在,但是没有被使用,直到olympus和pentax出43mm,而现在只有sigma的dp2还在炒作它的23mm,sigma的aps-c传感器对角线23.456mm(?)。别的厂家更注重实用上的47度视角。
那么多画写实的,还是喜欢维拉支开兹和维米尔,以及伦勃朗。
恩,有道理....不过这种德味也是比较直观的说法,自己如何后期和想要达到什么效果这都是个人要求不同吧,所以,还是看片子~嘿嘿
"喜欢半冷半暖紫哇哇,潘太康喽(29/2.8)" 用了没感觉,一直被我打入冷宫
吼吼吼,写完自己对镜头感的看法在到这里看完全篇,只能说,英雄所见略同。
我是个条件论者,姑且这么说吧。焦段对于我来说,只是个拍摄者和被拍物体之间的距离问题。定焦我只是在胶片上使用,没有别的原因,因为目前的机子没有选择余地。焦段手上的28为主,其次50和135。35mm的镜头不知道为什么,到手的就是很少。只有XA是35mm的。
我觉得说镜头感,没了想拍什么以及你有多少时间去决定举起相机按下快门作为前提,谈论镜头焦段都是徒劳的。当然这都是我基于扫街拍人的习惯来说的。街拍只有两种可能性,守株待兔和条件反射式的按下快门。前者我会用135或者50,后者我会用28。使用28的理由很简单,景深大,不用只要实现估焦,起手就按快门。而比起镜头感来说,知道取舍更为重要。知道什么距离什么东西能拍什么不能拍。28难用的地方在于那些不远不近的场景难以控制。拍摄几个人组合比较合适。50是合适我用,但是比较烦的是景深不够,为了得到大景深那只超焦距,那么就只有缩小光圈到F8以上。135其实蛮好用的,对焦可以从容不迫。我的结论还是一样不变。镜头感,还是个适应问题。
http://www.tuchong.com/thread/44453/#comments 可以试试看猜猜这是哪个焦段拍的。
回复黑桃:忘记全幅和非全幅的尺寸不一样了,这样看来43是apsc的所谓“标头视角”
回复黑桃:可惜宾得没有全幅 - -,视角奇怪不更好,与众不同,比如出个69mm - -,另外50标头很多镜头的实际焦距在50上下点点几毫米